一個人,守著1間學校、2間破屋、9個孩子。他沒有豪言壯語,沒有驚人事跡,卻用行動詮釋著“陽光下最光輝職業”的含義。
他叫李興舉,53歲,在山村學校默默耕耘34年。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,在偏遠的香坪教學點,一待就是18年,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默默奉獻給了大山里的孩子們。
一名老師和九個孩子的校園
新民鎮是遵義縣的邊陲小鎮,筆者從鎮上出發,沿著一條崎嶇泥濘的山道行進5.5公里,便到達了香坪教學點。映入眼簾的,是一棟孤零零的一層磚混建筑和一座破舊的小青瓦房,不通電、不通水,窗戶玻璃幾乎全部破損。不到20平方米的教室里,擠著幾張搖搖晃晃的小課桌椅、一塊黑板和一個講臺。
筆者到達的時候,李興舉剛剛騎摩托車從鎮上給孩子們拉來了8門課的72本新教材,他是香坪教學點唯一的老師。
上午10點多鐘,校園逐漸熱鬧起來,頭發斑白的李興舉打開教室門,從村民們那里迎接一個個可愛的孩子,一共9個,最大的6歲,最小的4歲。
“當、當當、當、當當”,11點整,李興舉拿鐵錘敲房梁上的一個破鐵桶,這就算是上課了。教學點的設施簡陋,不僅沒有圖書、體育器材、玩具等,連個像樣的上課鈴都沒有,為了有所區別,下課鈴的節奏是“當當、當、當當、當”。
“今天,老師要給大家發新課本,有大家最喜歡的圖畫書。”李興舉站在講臺上說。講臺下,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眼里滿是期待。
學生在里面上課,狗在教室外面亂竄,操場里跑的滿是周圍村民喂養的雞鴨。
由于學校太小,沒有建食堂,香坪教學點還沿襲著傳統農村學校的上課時間,本地話叫“槍下馬”,即學生上午九、十點鐘在家里吃完早飯步行來學校,中午不吃飯也不午休,一口氣上課到下午三四點鐘,再放學回家吃晌午飯。
下課時間,幾個孩子擠到李興舉的辦公室,用炭火盆烤火。不一會兒又蹦蹦跳跳跑出去,和老師玩起了老鷹捉小雞、丟手絹游戲。
筆者問起李老師的好,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發言。“我的手流血了,是李老師買膠布(創可貼)貼上的。”“我的褲子濕了,李老師幫我烤干”……
“大山里的一只螢火蟲”
李興舉的父親也是一位教師,1980年,高中畢業的李興舉為了讓父親安心治病,放棄了繼續補習考大學和外出“掙大錢”的機會,主動到學校為父親頂課,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。
1996年,他來到香坪教學點。由于學生多是留守兒童,最遠的家距學校走路需1個小時,李興舉便承擔起了送學生放學回家的責任。從那時起,在香坪大山深處,經??吹竭@樣一個畫面,一個中年男人,背上背著一個娃,手里牽著一個娃,身后跟著一群娃,一路歡歌笑語地走著。
孩子們小,不會打掃衛生,他便成了清潔工;孩子們生病了,教學點所在處沒有村醫,他便成了“校醫”;教學點瓦房漏雨了、門窗損壞了、籃球架壞了、廁所垮塌了、地面起坑了,他便成了修理工、木工、泥瓦工……孩子們不會上廁所,他又成了“保姆”……在教學點,他就是孩子們的全部。
2012年8月,他臀部長了兩個腫瘤,醫生要求馬上住院切除。他怕耽誤孩子們的秋季課程,硬是吃藥堅持到寒假才做手術,醫生說他的病情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,再晚一些后果將不堪設想。
“學校里只有我一個老師,我請假了,孩子們怎么辦?”李興舉總是這樣說。
現在,李興舉的學生有的考上了哈工大、貴州大學,很多都走出了大山,這讓李興舉感到欣慰。鄉親們稱他為“螢火蟲”,雖身軀微小,但傳播知識的光。70歲的惠民村村民王來應說:“我們欠李老師的,這情什么時候能還清呀!”
“哪怕只剩一個孩子,也要留在這里”
為了山里的孩子們,條件再艱苦,李興舉也能克服。然而,最讓他傷感的,是學生越來越少。
1996年來的時候,香坪教學點還是個完小,一共有12個老師,200多個學生。后來隨著國家撤點并校,加之外出打工的父母把孩子帶走,學生逐年減少,老師們也逐一調離,目前只剩下學前班。上學期末班里還有12個學生,這學期開學又少了3個。
新民鎮黨委書記黃家海說,香坪教學點距離中心幼兒園較遠,要吸納附近教學點的小朋友入學,就得統一考慮校車接送,但山路陡峭危險,校車運行費用也存在困難。香坪教學點輻射人口大約700多人,群眾對幼兒學前教育的要求很迫切,所以暫時沒有取消該教學點的計劃。
有親戚在浙江做生意,兩三天的收入比李興舉一個月工資還多,叫他一起干。李興舉搖搖頭說:“你看這個地方這么簡陋,年輕教師和城市教師來這兒,他們能待得住嗎?我是這里人,如果我都不到這個地方來,誰還到這個地方來?”
由于在平凡的崗位,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,李興舉先后多次被評為新民鎮“優秀教師”,遵義縣“優秀教師”“優秀代理家長”等。
“我特別舍不得這些孩子。”李興舉說:“可是,山里的生活太苦了,只要他們在外面好好讀書、好好生活,我也就放心了。”
“螢火蟲”老師李興舉的事被熱心網友發到網上后,許多網友紛紛點“贊”。騰訊網友“游龍走馬”說:“這是人民的好教師,扎根山村,無怨無悔,把自己的夢想默默奉獻于教育事業。”
網友“李丫丫”說:“這樣的老師在偏遠山區有很多,他們并不是沒有出去的機會,也完全可以換一個條件好的學校,但他們愿意把自己奉獻在這里,很多都是因為舍不得山里的孩子,放不下和鄉親們勝似親人的感情。他們有私念,但更是純粹的,沒有他們,許多山里孩子真的就要輸在起跑線上了。呼喚更多人關注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。”
李興舉說:“只要這個教學點不撤銷,我會堅守在這里,直到退休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