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們是貼心女兒,為空巢老人送去關懷;她們是“愛心媽媽”,為留守兒童帶來關愛;她們是暖心大姐,為困難群眾奉獻溫暖。她們來自不同行業,萬千家庭,用女性特有的溫潤、細致和愛心,幫助他人、服務社會、提升自我。
她們有個共同的名字——巾幗志愿者。
開展關愛困境婦女、空巢老人、留守流動兒童,力促家庭和諧等以關照婦女兒童和家庭為主旨的巾幗志愿服務,是動員婦女參與社會治理,讓更多婦女兒童得到有效服務、增強獲得感的重要途徑。婦女兒童參與,婦女兒童受益,在友愛奉獻中構建和諧……多年來,巾幗志愿服務已成為新形勢下婦聯延伸的工作臂膀,引領廣大婦女和家庭崇德向善、奉獻社會的一面旗幟。
2009年,省婦聯在全國率先成立巾幗志愿服務協會,全省各級婦聯立足服務黨政大局、服務群眾需求、服務婦女發展,以組織建設為基礎,以機制建設為保障,以品牌打造為重點,以創新發展為動力,持續推進巾幗志愿服務工作。經過7年的發展,巾幗志愿服務在廣大婦女和家庭中形成廣泛的品牌影響和美譽。目前全省巾幗志愿者人數已達427.7萬,組建“3+x”巾幗志愿服務隊13.6萬支。
網絡化發展。全省3900萬婦女中,近11%的婦女參與著志愿服務。全省各級婦聯立足于有效發揮她們的作用,更好地服務她們的善行善舉,使之成為增進社會信任、維護社會穩定、促進社會和諧的有生力量,建立了覆蓋城鄉的五級巾幗志愿服務組織網絡,形成了巾幗志愿服務總會、分會、基層團隊、巾幗志愿服務(孵化)基地和社會組織的縱向到底、橫向互動、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,為巾幗志愿者搭建了指導培訓、交流對接和宣傳展示的平臺,夯實了巾幗志愿服務的組織基礎。
制度化推進。省婦聯從巾幗志愿者招募注冊、定期培訓、服務記錄、表彰獎勵四個方面,著力加強規范化建設。建立管理制度,全省各級婦聯依托“志愿江蘇”平臺進行項目發布、志愿者招募和記錄回饋,組織巾幗志愿者線上互動調配,線下開展服務。建立褒獎制度,每年評選表彰優秀巾幗志愿者、志愿服務團隊、項目和基地。部分市縣先行先試,建立巾幗志愿服務回饋制度,優秀巾幗志愿者可優先享有公益崗位就業、小額貸款擔保、職業技能培訓等服務。建立培訓制度,省婦聯先后通過工作推進會、專題培訓等形式,對婦聯干部、協會會員和巾幗志愿者骨干進行培訓,有的市縣婦聯開設巾幗志愿者網上培訓課堂,巾幗志愿者可自助進行“菜單式”培訓。
專業化提升。各級婦聯積極創新人才聚集、資源爭取、項目策劃、組織轉型等社會化發展道路,不斷為巾幗志愿服務注入生機和活力。抓住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時機,指導各級對巾幗志愿服務項目進行梳理整合,在家政服務、社區養老、文體活動、法律援助等優勢領域通過承接政府項目、爭取政府經費補貼、社會贊助、企業招商等社會化的籌資機制,吸納社會資源、增強服務實力。堅持項目導向、問題導向、需求導向,根據黨政工作中心、婦聯工作重點、群眾需求轉變,創新設計接地氣的服務項目,以項目運作引導社會正能量。加強對基層巾幗志愿服務組織的指導,積極引導活動開展成熟、穩定的服務團體及時注冊為女性社會服務組織,主動承接政府公共服務項目,以優質服務贏得更大發展空間。
品牌化打造。各級婦聯立足社區和網絡“主戰場”,突出抓好覆蓋面廣、接地氣的社區巾幗志愿服務,以特色服務打造品牌。以“鄰里守望、姐妹相助、與愛同行”為主題,組織巾幗志愿者為社區婦女兒童和困難群眾提供針對性服務。省婦聯連續多年在全省開展社區志愿服務行動計劃,組織巾幗志愿者與社區空巢老人、貧困婦女和留守流動兒童結對子,定期走訪慰問、提供物資幫扶;組織巾幗志愿者建立婚姻家庭關系指導中心,開辦家庭熱線、心理診所,處理家庭危機、調節鄰里沖突、促進家庭和諧;組織婦女開展健康向上的文體娛樂活動,參與文明城市創建、社區(村莊)環境整治、尋找“最美家庭”活動。全省先后挖掘打造出“南京愛心媽媽群”“巾幗挽霞——小老人幫助老老人”“放學來吧”“敲門大姐”“讓愛住我家”等多個具有較高社會影響力的工作品牌。省婦聯連續三年累計表彰了60個巾幗志愿服務重點項目,給予資金激勵和宣傳展示,促其放大典型示范效應,服務更多婦女兒童。 |